智能防雷 智慧城市如何智能防雷?防雷智能在線監測系統漸成熱門
2020年9月,中國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提出2030年前碳達峰、2060年前碳中和目標。這意味著中國作為最大發展中國家,必須在未來40年內完成從碳排放峰值到碳中和的轉型。在此背景下,我們迫切需要制定戰略來降低城市的排放量,節約能源并加速向可再生能源的過渡。
如何在不損害可持續性的前提下滿足這一需求呢?
由于城市及其建筑目前占全球能源需求的65%,智慧城市的增長被視為應對氣候挑戰的關鍵途徑。而智能建筑在實現凈零目標、安全和提高互操作性的突出優勢,在智慧城市的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領導作用。
智能建筑通過傳感器、微芯片和執行器來控制和調節空調、通風、照明、供暖和其他系統。它利用集成和先進的建筑技術,包括先進的電信系統、建筑自動化、設施管理系統和消防安全設備,以提高居住者的舒適性、安全性和生產率。還可以根據環境條件,預設和可變時間表以及緊急事件自動管理建筑系統。因此,各國政府紛紛通過制定法律法規鼓勵在不損害建筑物安全性和可持續性的前提下更加智能地使用建筑物。
隨著智能建筑的日益增多,防雷作為建筑必不可少的安全保障,也必然離不開與時俱進與“智能”同步。2021年3月,上海市氣象局、上海市應急管理局發布的《關于做好2021年度本市防雷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中提出:“試點推廣防雷安全在線監測系統,實施智能化監管,實時掌握重點監測區域雷電防護裝置的日常性能狀態,提升管理效能。”
常規防雷難護智慧城市建設
一直以來,常規的防雷手段是在設備中增加雷電防護裝置,認為這樣就能起到保護作用,而事后也很少展開排查和維護。然而,作為保護性設施,雷電防護裝置本身為易損器件/設備,會隨年限老化、雷擊劣化,如不能及時有效地排查和檢修,極易導致防雷保護失效、設備受損,甚至更因產品老化,導致熱脫扣失效,引發火災等安全事故。
此外,即便是采取人工方式定期對防雷設施進行排查檢修,也易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1)雷電防護裝置安裝分散,排查難度大、周期長,容易出現漏檢、檢測不到位的現象;
2)信息掌握不準確,無準確預判雷電防護裝置的壽命,日常運維成本高;
3)缺乏智能化手段,沒有一個系統性的監測和報警系統,雷電防護裝置運行數據和故障數據不能實時監測。
綜上可知:傳統防雷過度依賴于防雷裝置、人員定期的檢測,但仍不能排除不可預知的安全隱患,為城市乃至未來智慧城市埋下了一定的安全隱患,難以符合未來智慧城市智能防控風險、保障安全的基本訴求。
為彌補雷電防護裝置監管手段相對落后的短板,一批實力防雷企業自主研發了“防雷智能在線監測系統”。結合信息技術、物聯網技術,將被動防雷保護提升為智能化防雷保護,全方面的對直擊雷、感應雷、接地電阻和SPD進行實時在線監測、動態監管,打造信息互聯、預警互通、處置互動的監管網絡,構建事前跟蹤、事中防范、事后查處的全過程監管體系,逐步構建“全域互通、提前預警、實時響應”的監管閉環。
“防雷智能在線監測系統”的核心監測功能包括:
? 雷電預警:在線監測雷電活動的電場強度,通過靜電場值及變化率,能在5-20分鐘內連續啟動三級報警級別,提前預警;
? 直擊雷監測:監測接閃器、戶外避雷裝置等受到直擊雷時的數據;
? SPD智能監測:在線監測SPD的電網數據、雷擊數據、SPD數據、壽命預判;
? 接地監測:測量建筑物的接地電阻值或設備接地回路的連接狀態,實時在線監測接地裝置的電阻值超限、斷開等故障,以保障設備與接地裝置良好的連接。
“防雷智能在線監測系統”未來應用前景廣闊
隨著各行各業智能化程度的增強,防雷減災“預防為主,防患于未然”的安全管理理念也深入人心,“防雷智能在線監測系統”已在石化、電力、水務、智能交通、學校、機場、市政工程、博物館乃至航空航天等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
為滿足“防雷智能在線監測系統”在防雷減災和安全監管方面的社會需求,2019年12月30日,上海市防雷協會啟動團體標準《防雷智能在線監測系統》的編制,以期引領和規范防雷智能在線監測技術應用,為防雷智能在線監測系統的項目驗收提供統一規范、科學有效的技術依據,保障防雷智能在線監測系統的運行效果,為我國開展相關領域研究和應用提供參考。近期,我們從上海市防雷協會了解到:目前《防雷智能在線監測系統》團體標準專家征求意見已經完成,4月將針對《防雷智能在線監測系統》展開新一輪的報批研討,預計今年年內可完成團體標準的審批。
隨著數字化、智能化與各行各業的深度融合,未來必將加快智能防雷的發展步伐。作為智能防雷重要組成部分的“防雷智能在線監測系統”通過智能在線監測改變了傳統的雷電防護裝置被動監管模式,優化了企業隱患排查治理機制,極大地提升了雷電防護裝置安全隱患監管綜合效果和監管工作的科學化、專業化和規范化水平,為智慧城市建設保駕護航。